欢迎光临海大文化博物馆! 语言选择:简体 繁體
鉴赏知识您现在的位置:海大文化博物馆>鉴赏知识
  • 古玉鉴定要领之我见
  • 时间:2020-03-09 来源:海大文化博物馆 点击:540次
  • 近来,古玉收藏稍有降温之势,买家的谨慎是对“专家们”一系列“眼力”落马的回应。近年来,一批善于忽悠的所谓“藏家”,和一批唯利是图的所谓“专家”勾结一气,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中获得了“黑金”。一批善于投资理财的买家,在高瞻远瞩中把大量的现金置变成了一堆连一般玉质水准都达不到的赝品。此时此刻,笔者不禁感到对那些在收藏中毅然而然始终坚持挑选白玉为收藏目标的藏家们产生了敬佩。东西对与否在此时已经不是很重要,关键是白玉的升值是必然趋势。这就使人享受到了无论是新疆和田玉、俄玉、韩料、籽料、山料、戈壁料,只要其玉质优良其升值空间是极为广阔的刺激。




      其实在这里笔者还有一点想说:我认为,在收藏界一切濒临枯竭的资源所形成的器物,都潜伏着巨大的升值空间,而可以再生的,甚至是可以扩建的资源其升值的潜质是极为脆弱的,这种脆弱的泡沫将会在炒作之后迅速见底。就软玉来说,真正资源枯竭的是新疆和田玉籽料,其他软玉品种只是跟着籽料身家的提高而搭上了顺风车。为此,笔者提倡藏家在收藏古玉器时一定要将玉质的优劣与否作为首选之一,那种追求斑斓五彩、盘玩多变的理念至少在目前已经由于仿古艺术品的出现,而变得其真实性不在是那么地可信和扎实。没有相当的眼力和收藏经历,在这些沁色斑斓的器物上您是必败无疑的。


      今天在这里笔者闲谈的话题是玉器的“上蜡”也称煮蜡、封蜡、过蜡。上蜡在新玉的加工流程中是即将完成器物制作中的一道工序,实际上这不是对玉料的加工工序,而是对玉器的处理工序。其目的是使器物表面更加富有光泽和圆润,还可以掩盖一些由于操作不当所形成的工艺痕迹瑕疵,对于多孔隙的玉石材料如绿松石等,还可以起到免到受污染、增加结构稳定性及改善颜色的作用。据查相关资料显示,封蜡保存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的许多博物馆馆藏玉器和民间藏家的古玉器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其目的是保持其原生态的不变。这种保护方式在今天看了是十分幼稚的,大家都知道玉忌油,而蜡的成分无非是动物、植物油或矿物油。

      上蜡通常运用的是石蜡或川蜡,其工艺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蒸蜡,二是煮蜡,三是封腊。蒸蜡是预先将石蜡削成粉末状,将玉件在蒸笼上蒸热,然后将石粉洒在上面,石蜡熔化而使玉器表面布满石蜡,这种方法只局限于表面;煮蜡,则是在一容器中,将蜡煮熔,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将玉件放入一筛状平底的玉器中,连容器一起浸入处于熔融状态的石蜡中,使其充分浸蜡,然后提起,迅速将多余的蜡甩干净,并用毛巾或布擦去附着在表面上的蜡。这种上蜡方法可使蜡质深和裂隙或孔隙当中,效果较好。高档的做法是运用蜂蜡为介质,将金刚水砂纸浇湿后折叠平整后持玉石在砂纸上来回平磨、盘磨。金刚石水砂纸的粒度从500粒度、800粒度、1500粒度、2000粒度、3000粒度不断提高其精细度,对于镂空雕刻的玉石,可以用牙签粘上砂纸塞到镂空的地方进行水磨。(注意:水磨砂纸宜在水中使用,或加水使用,不能干磨。)经过3000粒度金刚水砂纸精磨过的印石已经非常光滑了,看不出丝痕了,然后,将热风枪头对着玉石的表面来回对不同表面进行均匀加热,一直加热到腊抹上去刚好能溶化,就是合适的温度,这时候就可以热风枪头离远一些,保持温度即可。持蜂蜡块在加热后的印石表面涂抹,然后再用拿小刷子或毛笔在表面均匀涂抹,保持石面的上蜡迹均匀,等石头温度降后,再用丝绸或棉布对各个角度进行均匀擦拭,去掉多余的腊。绸布擦拭后,玉器表面就变得平滑光亮,拿在手上十分滑顺,石头内部的纹理也显现出来,这与未经打磨时的样子判若两石。

      据考证,早在1820-1830年之间,欧洲人为了提高润滑油低温下的流动性,采用过滤的方法,从润滑油分离石蜡,这样分离的石蜡含油量很高,工程师们有采用了溶剂脱蜡的方法,制得的石蜡含油率就比较低了,和现在的石蜡基本相当了。在中国最早的石蜡被用于蜡烛的制作。当时油脂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做蜡烛用的脂肪酸仍然较贵,用油脂直接做的蜡烛冒黑烟很厉害,而石蜡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石蜡也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由此看来石蜡的形成至今不过二百年的历史,也就是在清代嘉庆末年至今。而最早提出生坑保持其原生态观点的时间应该是在文革以后,早期的玩家均以古玉器的盘玩作为一种乐趣和境界来看待的。这里便有一个关键的结点,就是上蜡以后古玉器是否会再形成吐灰现象?灰皮应该在光泽之下还是之上?蜡是否可以将玉器包裹密封?上蜡玉器的鉴定真伪是否采取一票否决制?

      就此问题笔者在最近走访了许多的前辈和藏家,同时也回忆了前一段时间考察观察中的一些细节,并通过自己的一些设备进行了反复试验和对比。得出了以下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善或正确。但,笔者认为这些认识,足以提醒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对古玉器鉴赏分析判断思考的新思维建立。

      1、上蜡以后古玉器是否会再形成吐灰现象:

      首先告诉大家是会的。玉器的吐灰现象是无孔不入的,上蜡以后的玉器从表面观察似乎通过蜡进行了表面的密封处理已经和外界割断联系,其实蜡也是由不同晶体物质组成的,在放大80倍的双目物理光学放大镜下观察,可以清晰看到蜡物质的堆砌状态以及在玉器表面产生相互之间具有的裂隙。这些裂隙就是出灰的通道,故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需要解决蜡封与不蜡封之间可能形成不同出灰现象的问题。如果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

      2、灰皮应该在光泽之下还是之上:

      灰皮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早于封腊之前出现的必然在下,封腊以后自然释放的一定在上。古的、自然的、新的、人为的灰皮释放在其表面之上都可以形成一层具有光泽的氧化膜,(俗称包浆)这种氧化膜的形成主要是由盘玩所致,这和自然造就的氧化膜在概念上有根本的不同。故,我们必须首先分清自然、盘玩、打磨、封腊四种不同光泽的直观现象,分不清这四种概念难免吃亏上当。很多书上或口传的灰皮形成、分布、过渡自然都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所谓的漫射、晕浑、贼光、宝光也是公物私用,拿来主义。真正氧化膜形成的折光反射印象,只有通过观察真正的老器物才能体会,听到的没用。

      3、蜡是否可以将玉器包裹密封:

      这个问题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从宏观上来看,上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阻隔减缓手汗酸性物质,以及空气中不同物质对玉质本身的损害,同时也剥夺了玉质与自然界的正常接触,造成了玉性的呆滞。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上蜡是不能够完全阻断玉质与外界的相互置换的。严格地来说它只能起到减缓的作用,就和坑口中的“青膏泥”一样形不成密封的环境。

      4、上蜡玉器的鉴定真伪是否采取一票否决制:

      这个问题其实很痛苦,这也涉及到笔者自己一部分藏品。讲淡定,将豁达,但涉及到自己的藏品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去往好处想,去寻找一点侥幸。可以这么讲,这个问题我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采纳了多人的智慧以及个人数天的考虑和分析对比,在很不情愿的情感之中,理性地做出的。那就是封腊玉器不看好!理由有如下几条;封腊后无法分清自然氧化层的真实特征;灰皮形成出现无论是真古玉,还是仿古艺术品都可以反映,没有标准和明显指证。而且还有蜡的反映干扰,从严谨的角度来看,否决较妥;上蜡不仅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玉器表面的氧化层,而且还对其工艺痕迹进行了掩饰,使我们丧失了许多观察确定古玉器要件的条件。

      据此以上分析笔者对上蜡古玉器采用了一票否决制。如果您侥幸认为这是在1820年以后的某个场合,由于某种原因而封腊的,那么,蜡质的沾附性是很大的,那件器物除了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地方会用光泽,其沟沟坎坎恐怕早就面目全非了。这里笔者没有引用相片,我将在下一集中集中引用相片对以上评述进行再一次详尽注解。

  • 关键词:古玉,鉴定,要领,之我见
  • 上一篇:高手在民间:玉石鉴别技巧   下一篇:耀州窑瓷器鉴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