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动态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518-82125928
- E-mail:bwg@haidacm.com
-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海连东路2号振兴大厦2层
琉璃收藏近年来大热,原来不值钱的琉璃藏品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抛开通胀因素不谈,中国古代琉璃仿玉,很多玉器都有琉璃替代品,因此也承载了相似的文化内涵;国外的琉璃制作和使用则是由来已久,精品也层出不穷;因此琉璃收藏热绝非是炒作,而是真正的对这一世界性的人工制品的历史价值的重新认识。
下面总结一些关于琉璃鉴定断代的经验,以供其它玩家参考。
所谓三法,既是琉璃鉴定的三个准则:色、形、味。
所谓三不要,就是三种不要碰的琉璃。
先来说色:所谓色包括颜色、透明度和质感,这是鉴定琉璃的第一法则。由于琉璃的颜色是通过特殊的配方来达成的,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配方和颜色偏好,而且由于地域和科技水平的限制,越早得朝代配方就越匮乏。另一方面,中国产的琉璃的配方也相对国外来说要匮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古代王朝对琉璃制品关注度实在是很有限。
汉代的绿色琉璃是所谓的酒瓶底绿,就是类似啤酒瓶的那种颜色,但是更加黯淡,更古老的战国时代则是一类蓝绿色,和中国蓝的区别可能是铜元素的比例。
酒瓶绿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茂陵的那件汉代琉璃大璧。
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南北文化、经济都有区别,琉璃制造工艺上也是如此。汉代常见的海蓝色琉璃小珠和耳珰都是南方琉璃工业的产物。实际上南方琉璃工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属于南亚琉璃系统,其特点是琉璃中钾离子含量大(还有一类是高硅玻璃),其颜色多数是海蓝色(在两晋开始出现淡蓝色、土黄色、砖红色等)。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琉璃工业则生产高铅琉璃,颜色也比较多样化,但是缺少这类深蓝色琉璃。
之前说过,中国琉璃的颜色和西亚相比要匮乏一些。埃及很早就开始使用Cu作为至色元素,而且发明了美丽的埃及蓝;埃及同时也使用钴至色的蓝颜料,这也是东方文明所没有的。
说了一些颜色,再来说透明度。中国古代是很少使用透明琉璃的,除了一些进口的器皿之外。所以现在市面上到处飞的透明战汉琉璃基本都可以定性为假货或者进口产品。唯一的例外是广州合浦出土的一些多棱白色透明琉璃珠,这些珠子的硅比例特别高,可能是南亚的一个很特别的琉璃系统的产品。
半透明琉璃相对来说应用就广泛的多,但是战汉两代依然很少,汉代的平板玻璃可能稍微有点透明度。
高古的琉璃颜色不外乎红、蓝、黄、绿、黑、白等,但是红只有铁锈红,蓝只有海蓝、涅蓝,黄只有土黄、蛋糕黄,绿只有酒瓶绿和蓝绿。多看老件,多对比老件和新件,就可了解很多常见的作假手法,甚至做到一眼看破新老了。
接下来喜欢贸易珠的朋友注意了!千朵花大家都知道,但是千朵花有四个产地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分别是:威尼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除了威尼斯,其他产地都是生产新订单的,也就是所谓的仿老。实际上现在贸易珠市场上仿冒威尼斯的贸易珠已经大为泛滥了,甚至非洲的集市上看到的也往往是中国或者印尼的产品。
关于如何区分这四个产地的千朵花我以后在谈,这里主要讲颜色。威尼斯的琉璃生产工艺是西班牙的穆斯林带到意大利的,而西班牙穆斯林显然又是从中东的穆斯林那里得到的技术,所以威尼斯基本上还是从中东甚至埃及那里继承了工艺,配色风格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其他地区的配色则有明显的区别。
好了,接下来开始讲形。所谓形就是形状、功能、大小等,即所谓器用之所属。我们知道古玩分明器、礼器和生活用具三类,琉璃也无非在这三类之列。除了蜻蜓眼之属和琉璃器皿之外,大部分琉璃制品(尤其是饰品)是其他材质的代用品或者仿制品,所以功能上都可以找到其他材质的对应物件。这就要求玩家能够拓宽视野,多了解古代的各种器用,多看图录少听故事。
另外一方面,部分蜻蜓眼等琉璃珠和大部分高、中古的国产琉璃器皿都是外来输入的或者外来的工匠在国内制作的。比如法门寺出土的琉璃器皿经化学检验已经证实是钠钙系琉璃,很有可能是从波斯进口的,或者至少是进口的琉璃原料然后在国内制成。因此,在世界范围里了解琉璃发展史是很重要的并且可以弥补中国琉璃发展史上的缺失和疑点。
我们知道明器一般制作相对粗糙,而礼器则一般比较精致,生活用品根据使用者的阶级和贵贱不同而有别。琉璃大体也是如此,下面来看一些例子:
琉璃璧用的是压模法,做工比较简单,往往只有一面有谷纹等,另一面是很粗糙的模具自然纹路,可见其很可能是用来代替玉作为明器的。由于压模法的效果比较差,只能制作简单纹饰,所以琉璃璧上不会出现龙纹、鸟纹、云雷纹等精美纹饰,双面琉璃璧出土也很少。
其实这是一个开门六朝的半透明海蓝玻璃耳珰,比较常见的类型,属南方琉璃系统。南方琉璃系统(钾钙琉璃)对比北方琉璃系统(铅钡琉璃)的一个优点就是料性比较长,所以保存状况也比较好。
关于琉璃的味,就是所谓的老味,包括皮壳、包浆。关于琉璃的皮壳的基本定义,有前人好文在那里,我就不多说了,直接转过来。
据考古出土研究显示,中国古代玻璃从商代晚期至清代3000多年间,陆续都有生产使用。出土的古玻璃器,器形、工艺特征可参照玉器、青铜资料。但作为民间收藏,一般藏品都来自市场。随着古玩作伪的范围、技术不断扩大和提高,收藏市场也出现了大批的古玻璃仿品,由于古玻璃的收藏处于一个非主流门类,专业书籍市场几乎没有关于古玻璃的专业鉴定资料,于是,对于喜欢中国古玻璃的收藏入门者,由于手头缺乏系统的古玻璃样本,故对辨别真伪十分困惑和无助。
笔者研究和收藏古玻璃几年,积累了一些各个年代、各个地域的古玻璃样本。对出土玻璃器的器形、纹饰、工艺、材质、皮壳进行了大量、细微的研究和总结。作为一个收藏者最关键的是要买到真东西,于是对出土古玻璃的皮壳的特征必须熟记心间。掌握了这些特征,按图索骥,买到的藏品应该就是开门货。
由于受材质的成份、致密性、入土后的土壤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皮壳的表面特征多种多样,笔者经过大量地比对和分类,并结合藏界术语,总结了八种代表性的皮壳特征。
一、钙化皮(桑托按:常见于保存状态较差的琉璃陪葬品,如琉璃八刀蝉)
二、七彩皮(桑托按:常见于透明或者半透明玻璃制品,如海蓝琉璃耳珰、琉璃器皿、半透明蜻蜓眼等)三、丝灰皮(桑托按:前面发的一个琉璃璧上面有这种皮壳,常见于保存状态较好,表面轻度钙化的琉璃)
四、宝光皮(桑托按:同样常见于保存状态较好的琉璃制品,特别是西方玻璃系统的珠子,很多保存状态特别好,看上去油润得很;还有中古的涅白琉璃小饰品很多也有这种皮壳。)
五、沙地皮、麻地皮(桑托按:这种有的是外层有大量气泡的琉璃制品,在表面腐蚀之后留下的凹凸不平的表面状态;有的是表面不完全钙化脱落以后留下的。)
六、亚光皮(桑托按:这种常见于传世品)
七、类陶皮(桑托按:钙化皮的一种特殊形式,常见于质地比较差的琉璃,在国产高古琉璃中特别常见,特别是一些早期蜻蜓眼)
七彩皮是鉴别真假古琉璃的一个手段,也是大家喜欢古琉璃的一个原因,因此现在假冒七彩皮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大家特别要小心。下面举一些常见的假七彩皮的例子。
一、粘贴法
真正的七彩皮是从琉璃制品内部散发出来的,而不应该是仅限于表面。西方早些年就有一种粘帖七彩皮的方法,把古琉璃残片的七彩皮粘贴到新琉璃制品表面。
二、特利隆处理
三、PS处理,这种一般常见于网上拍卖。
三法都有了,接下来讲三不要。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低仿的琉璃假货,纯粹臆造+粗制滥造,完全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在上面。这里给出三不要,碰到这些事情,除非你时间充裕又希望认识几个制假售假的内线,请直接掉头走人。
一、不要听故事
二、不要买花里胡哨的琉璃制品
三、不要买表面上涂了一层白胶的琉璃制品
一我就不多说了,什么乾隆用过的饭碗,杨贵妃用过的洗脚盆,扯淡可以,做买卖还是算了。
二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类假货,潘家园、城隍庙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花里胡哨的珠子、用具。这种基本没有真货。的确近代琉璃贸易珠有比较花哨的,特别是非洲产的贸易珠,但是那些的配色也不是乱来的,是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的。就好像中国的大阿福算是很民俗的东西了,人家的配色也是红配蓝,而不是五颜六色瞎配。
还有一种典型的假货就是人俑、人头、动物俑等。这些有一部分是印尼产的仿古代腓尼基人头珠,只卖几十元一个。正品人头珠的配色很讲究,只有兰、黑、白、黄四色,价格在1000美金以上。至于人俑,有的卖家说是古代佛像,这些纯属胡扯。我所知的琉璃佛像只有杨惠姗大师的作品,那是艺术,不是骗术。
另外一种假货就是制品外表有各种凸起的小点或者条条,有些是仿蜻蜓眼,有些是仿萨珊凸眼琉璃瓶,总之碰到这些垃圾,直接走人。当然贸易珠里面也有这种,请参考上面的讨论。
三、其实不是白胶,而是我前面说过的那种特利隆处理的结果,有的黑心卖家还往上面作土。这种白胶很恶心,一看就是附着在琉璃表面而不是自然过渡的。各位请自觉避开此类物品。
最后,特以浅识讲解一下战汉的琉璃老珠与现在的新工艺琉璃珠差别四则,以便于大家辨伪。
首先,当时的用料颜色极为有限。我们在出土于帝皇陵墓中那些纹饰很繁复的蜻蜓眼看,也就屈指可数的几种颜色。
其二,古人讲求天人合一,讲求内敛,所以一般会将琉璃处理成半透或调成较沉稳的颜色,显得不那么轻浮。不像今人造珠追求高速高产,追求闪亮登场。
其三,古今的造型工艺也有区别,应该说当时的珠饰很朴素唯美,工艺是为表现形式服务的。相比,现在做的珠子似乎更要显示其精致复杂,而不注重内在的张力。
其四,历经数千年磨砺,就算保存再完好,终有钙化、风化、磨损等化学物理变化。但记住这些皮壳表现,应是非常自然、火气全消的状态。现在很多仿品留白色的皮作伪,您想一下埋土里这么久,琉璃的钙化能这么白吗?
所以,您要收藏高古琉璃的话:
一、现在地摊上那种珠子上颜色五彩斑斓的,一眼就可明断。
二、无丝毫内敛,颜色过于鲜亮、浮华的也可排除。
三、外形过于夸张变形、或工艺很复杂如内外几层、内部带花朵的一般都不老。
四、没有皮壳或者表层不自然的需要留意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