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海大文化博物馆! 语言选择:简体 繁體
百科全书您现在的位置:海大文化博物馆>百科全书
  • 试问千古豪杰士个中多少愁滋味-辛弃疾
  • 时间:2020-02-27 来源:海大文化博物馆 点击:1967次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不同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它完全不用历史故事,词句意思也通俗易懂,基本无须做什么诠释讲解。因此,我们这里重点讲一讲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愁"字的涵义,以期对读者增多、加深理解这一首字面浅显的名作有所帮助。 

    小词作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期,时间为孝宗淳熙九年至光宗绍熙二年,年龄为四十三到五十三岁之间。 

    1175年秋天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从此开始了为期七年的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地方官的生涯。京西路转运判官(襄阳〉,江陵府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今湖北江陵县〉,隆兴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今江西南昌〉,大理少卿(杭州〉,荆湖北路转运副使,荆湖南路转运副使(长沙〉,潭州知府兼荆湖南路安抚使(长沙〉,调动十分频繁。辛弃疾曾以"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鷓鸪天》〗两句词描写自己在江西、湖北任职头二年的情形。这一段担任地方官员时期,辛弃疾做了不少事情。在江西任上,他扑灭了很长时间里令许多地方官吏束手无策的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军;在湖南,他整顿了乡社,建置了拥有二千五百人、能征善战、威震一方的湖南飞虎军;在隆兴,他举办善政,平抑粮食市场,等等。 

    辛弃疾是一个勇往直前、处事果决的人,当他"身膺一面之寄",独立处置一方军政事务的时候,作风是雷厉风行的。这可以为百姓谋得一定的福利,也可以赢得一部分士大夫的赞誉。但是,同时也必然招致一部分人的嫉恨。一位名叫王蔺的谏官就于1181年腊月,在孝宗赵奋那里参了辛弃疾一本,罗织的罪名有"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用钱

    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见《职官,黜降官类》卷8,《辑本会要稿》第101册)。辛弃疾跟朋友之间正常的书信财物往来,也被说成是"締结同类",

    "方广赂遗"〈崔敦诗《西垣类稿》卷2《辛弃疾落职罢新任制》〉。没有经过认真调查核实,也不给辛弃疾任何辩解的机会,弹劾他的奏章一上,任命辛弃疾为两浙西路提点刑狱的诏书墨迹未干,就被立即取消,南宋朝廷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 

    当然,辛弃疾对于官场斗争情形已经非常了解,所以在离开湖南职位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归田的准备。1181年,他派人到江西上饶的带湖之滨购置了土地,他亲自绘制规划图样,限定日期,营建了一处有几十间房屋,还有稻田、花径竹扉、池塘茅亭的乡村别墅。其中一排面临稻田的平房,被他取名为"稼轩"(洪迈《稼轩记》〉。

     

    次年一落职,辛弃疾就携家带口来到这里居住,而且一住就是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他过的是乡村绅士的生活,会友,饮酒,作词,流连山水,表面上看起来日子过得很悠闲、舒适。而实际上,辛弃疾的内心是充满苦闷的,有着无穷的忧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于一次游山玩水的道上吟出了这首词,并且将其书写〈题刻)在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

    县)西约二十里地的博山的一处岩壁上。

    四个四言句子,四个七言句子,一共四十四个字,其中就有三个愁字。不用说,这是一首毫不掩饰地表现愁绪的词。有学者认为,词中"欲说还休"的愁是指"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02,113页)。我认为这种说法局限了词的意义,也未必符合辛弃疾的本意。"欲说还休"借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的词句,在辛弃疾的另一首词里也出现过。《南乡子欹枕舻声边》下片:"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 

    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那是写感情的,无关统治者的言论钳制。我认为,辛弃疾的愁,可以包含人生种种的坎坷与磨难。辛弃疾虽然性格豪爽,但是,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也有多愁善感的一面。他的一首写作时间无法考知的《丑奴儿》是这样写的: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却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封向酒泉。 

    辛弃疾也有愁得无法透气、只得借酒浇愁的时候。 

    辛弃疾是人,即使他是铁打的汉子,他也有生病的时候。我们从一些文献记载得知,辛弃疾一生得过几场不轻的病。早期在滁州,就是因病离职的。什么病呢?辛弃疾自己说是"筋骸之疚"(《铅刀编》卷19《代贺叶留守启》)。我经眼的文献似乎有说是疝气病的。后来也得过严重的寿疮,据说是服用了一位异僧的秘方这才痊愈的〈谢采伯《密斋续笔记一

    则》〉。辛弃疾自己在一首不知作于哪一年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日醉得非促龄具,只今病渴已三年。',(《止酒》)可见,他还有消渴症,跟司马相如、杜甫一样,可能患有糖尿病。可以肯定,辛弃疾生过的病不止这三种,这三次。生病对于常人尚且烦恼不堪,对于一个总想着上疆场杀敌的壮士,恐怕就不只是身体上的不适,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挫折感。 

    辛弃疾经历过亲人离去的巨大创痛。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辛弃疾一生有过九个儿子:稹、柜、椏、穰、穗、璲、秸、褎、麈〈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诸》,三联书店,2007,276—279页)。小儿子早夭,给辛弃疾留下了很深的伤痛。他写了一首悼亡长诗《哭雇》,读之催人泪下。现摘取四节如下:

    方看竹马戏,已作《薤露歌》。

    哀哉天丧予,老泪如倾河。

    念汝虽孩童,气已负山岳。

    送汝已成人,行路已悲愕。汝父诚有罪,汝母孝且慈。

    独不为母计,仓皇去何之!

    昨宵北窗下,不敢高声语。

    悲深意颠倒,犹恐惊着汝。(《稼轩集抄存》卷4〉 

    有如鲁迅先生诗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答客诮》〉。辛弃疾因为心里有深深的爱子之情,当儿子夭亡的时候,就必然会有长长的切肤之痛。

    心高气傲的辛弃疾,不是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不会轻易"下人"(黄榦在给朱熹的一封信中就说"辛宪又非下人者")。因此,在官场处理复杂的上下、同僚等方面人际关系时,难免会出现许多的不愉快,他必然会受到一些心胸狭窄之辈的诬陷、排挤、迫害。他的一首《千年调》(卮酒向人时)词,以多种比喻,尽情嘲笑了一位一团和气、万事称好的官员。另外一首《卜算子》〈刚者不坚牢)词,也借牙齿比舌头先堕落,说明"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的道理。这些都可以反衬出辛弃疾本人处世的刚正不苟。辛弃疾屡次被参落职,给他罗织的罪名有"奸贪凶暴"、"残酷贪饕"、"凭陵上司"、"敢为贪酷"、"惟嗜杀戮"、"淫刑聚敛"、"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等〈陈揆、赵雄等《宋会要辑稿参他的人,除了言官,还有不少僚属。不难想象,辛弃疾在官场憋屈、窝火的时候少不了,不然他也不会发出"别有人间行路难"之类的感叹(《鷓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当然,最令辛弃疾感到懊恼愁闷的,还是早年立下的恢复中原的志向没能实现。因为这个理想没能实现,辛弃疾的一生就都过得不痛快,他念兹在兹都是"西北"、"神州"、"天裂"一类的词语。请看: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凭栏望,由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征尘成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西北有神州。〈《水调歌头》〔曰月如磨蚁〕

     

    英雄没有做成,却做成了诗人。辛弃疾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跟苏轼齐名。辛弃疾本人对这个不期而至的崇高荣誉,从未感到沾沾自喜过。他的门生范开说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是无意于歌词的,词对他而言,不过是"陶写之具"(《稼轩词序》)。带湖闲居期间,他在《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中写下"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两句;后来闲居江西铅山瓢泉别墅期间,辛弃疾写过这样两句词:"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破阵子》〉。他对刀剑化为耕蚕、弓刀事业换成了诗酒功名,显然是不满意的。吟诗填词,不是他当初举起抗金大旗、手刃投敌叛徒义端、智擒叛徒张安国、带着一万多弟兄南归时的本意。因此,尽管官职一直在向上升迁,他还是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惆怅,太多的痛苦。带湖闲居期间,他说自己"而今识尽愁滋味";他为"雷鸣瓦釜,甚黄钟哑"(《水龙吟》〉愤愤不平。一次辛弃疾送别湖南任职时的部下,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愧我明珠成薏苡"(《送别湖南部曲》〉。即使是做到了一方军政大员,辛弃疾还是有明珠被当成薏苡的压抑,说明他自己也根本不是以职位论成败的。

     

    跟陆游一样,辛弃疾的恢复中原志向也是矢志不渝的。他的《贺新郎》〈细把君诗说)中的"一夜狂歌幽风起,听狰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跟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精神上是相通的。他的《好事近》(彩胜斗华灯)中的"红旗铁马响春水,老去此情薄",其实不过是牢骚话,这种情怀是不会随着年月的流逝而淡泊的。

    虽然所引的不少诗词是写于创作这首《丑奴儿》词之后的,但我们知道,这种未能实现初始志向的苦恼,辛弃疾早在南归的最初十年里就已经有了,而且一直贯穿了他的整个后半生。

     

    辛弃疾可以有那么多的苦闷忧愁,读者却不一定都有这么多的苦闷忧愁。没有关系,只要有一点人生阅历,经历过一些坎坷挫折的人,都可以被辛弃疾的这一首小词打动,被深深地打动,从而产生共鸣。辛弃疾虽然没有将他四五十年人生中经历的坎坷苦难都一股脑儿地倾诉给读者听一实际上他是只字未提,但是,他给所有的读者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苦闷忧愁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不断累积的,到了中年老年,回首往事,年轻时的那些忧愁就都算不得什么了。这个道理,悲观的人读了,或许会悟到人间正道是沧桑,因此有所振作;乐观的人读了,会更加轻松地对待眼前的困难,甚至一笑了之。


    这,大概正是辛弃疾的词之所以总能给人以力量的奥秘所在吧。作者丁启阵

  • 关键词:千古豪杰,辛弃疾
  • 上一篇:从器物的造型上鉴定青铜器   下一篇:中国花鸟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