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动态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518-82125928
- E-mail:bwg@haidacm.com
- 公司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海连东路2号振兴大厦2层
唐宋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三代以来不断沿袭的皇帝养老礼在这一时期却引起非议,遭到删易,礼典中虽保留其礼文,实际并未举行。而唐宋之后,皇帝养老礼甚至再没有列人朝廷礼典之中,渐被废弃。探讨中国古代皇帝养老礼沿袭至废弃的过程,唐宋皇帝养老礼的变化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尊老贵年、崇尚孝悌,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而皇帝养老礼正是其重要的内容。养老礼渊源久远,《礼记,王制》云:"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
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又《礼记,乐记》载,周制天子"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醅,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据此记载,天子举行养老礼的时候,三老、五更上座,天子亲自袒衣而为之割牲,亲自执酱而馈之,亲执爵而事之醅口。除了亲自割牲、执酱、执爵侍奉三老,天子还要亲自著冕,手执干戚而舞蹈。天子亲自行礼,表示对三老五更尊敬备至,所以教诸侯之悌也。郑玄云:"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弟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20《文王世子》,中华书局,1989〗天子亲行仪式,是"以父兄事"三老五更,其实是天子屈尊行礼。
周天子养老之礼,后世沿袭。东汉明帝、魏高贵乡公、北魏孝文帝以及北周武帝,皆行视学养老之礼(《后汉书.礼仪志上》、《晋书,礼志下》、《通典礼.嘉礼.养老》、《周书.于谨传》等处对此有所记载)。观其仪式,除曹魏之外,皆有皇帝迎拜、三老上座、皇帝亲袓割牲、执酱馈、执爵而醅的仪式。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了)率群臣行养老之礼于太学,虽然记载阙略,但是亦见其三老上位、皇帝乞言之仪,由此推测,其礼应与东汉类似。北齐虽未实际举行皇帝养老礼,据《隋书,礼仪志四》载,北齐亦曾修定皇帝养老礼,其内容与汉魏之制大体类似,有皇帝迎拜、三老五更答拜、皇帝亲袒割、执酱以馈、执爵以醅。由东汉至北齐北周,可见皇帝于养老礼中屈尊行礼、尊三老五更之礼意仍然明确。
唐初用隋礼,隋代无养老之仪。及贞观中,中书令房玄龄与秘书监魏征等与礼官修定礼仪,乃"因隋之礼"增多二十九条,其中就包括养老于辟雍之礼(《新唐书^礼乐志一》〉。此后修《显庆礼》亦有其仪。唐玄宗开元中再修礼典,《大唐开元礼》"嘉礼"之中有"皇帝养老于太学"之礼。仲秋之月,择吉日,皇帝行养老之礼于太学,"所司先奏三师、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为三老,次一人为五更,五品以上致仕者为国老,六品以下致仕者为庶老"(《新唐书.礼乐志九》〗。其仪大概为:皇帝执大珪,降迎三老五更于门,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摄齐以答;三老五更俱就座;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再拜,皇帝又西向肃拜五
更,五更答肃拜;殿中监、尚食奉御进珍羞及黍、稷等,皇帝省之,遂设于三老前;皇帝诣三老座前,执酱而馈,执爵而醅;皇帝即座于堂上东序西向;食毕,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皇帝乃虚躬请受,敦史执笔录善言善行;礼毕,三老以下降筵,皇帝从阶以降,逡巡立于阶前;三老五更出。
按照开元之制,唐代养老礼仍然保留有皇帝迎拜三老五更、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醅、送三老五更出门等仪式,只是亲袒割牲之仪不再,有省视珍馐、黍、稷之仪式。其礼还明显保留着皇帝对三老五更"以父兄事之"的养老礼的传统底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养老礼只是列于礼典而已,并没有唐代皇帝实际举行此礼的记载。
唐代皇帝养老礼并未举行,一方面可能与唐代皇帝亲行礼仪数量整体减少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当与唐人对皇帝养老礼的认识有关。开元五年,朝臣争论母服改制问题,当时刑部郎中田再思坚持改制主张,其所上奏疏中既有云:"若以庶事朝仪,一依周礼,则古之人臣见君也,公卿大夫贽羔雁、珪璧,今何故不依乎?……周则三老五更,膠序养老,今何故不行乎?诸如此例,不可胜述。"田再思的明确观点就是:"故知礼不从天而降,不由地而出也,在人消息,为适时之中耳。(《旧唐书.礼仪志七》)在田再思看来,诸如古之人臣见君、天子养三老五更等礼,今不得行,正是不能"适时"之故。田再思所谓不能"适时",即是对皇帝养老礼脱离现实的一种认识。那么,皇帝养老礼脱离了怎样的现实呢?
前文所言,天子事三老五更,乃是屈尊为之。《白虎通义,王者不臣》云:"王者有暂不臣者五",其中就包括"不臣三老五更者,欲率天下为人
子弟,礼曰: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强调天子养老礼之时,是"不臣"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事之。隋唐时期,随着中央集权走向君主集权,君主权威逐步加强、尊崇君主的观念日渐森严,要求君主"不臣"三老五更、屈尊而"以父兄事"三老五更之养老礼,显然是不合时代潮流的。尽管开元二十年颁布的《大唐开元礼》中,仍然保留了皇帝养三老五更于太学的礼仪,但是唐代皇帝养老礼也只能是限于礼典条文而已。
以唐人对皇帝养老礼不能"适时"的认识为基础,结合宋代皇帝养老礼的变化,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就更为明晰。宋初,御史中丞刘温叟、中书舍人李昉、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卢多逊等人撰《开宝通礼》,乃"本唐《开元礼》而损益之"(《宋史,礼志一》、诸制多沿袭唐礼,养老礼仪式亦沿袭唐制。然亦如唐代,北宋皇帝养老礼没有实际举行。至宋徽宗诏修礼典,颁布《政和五礼新仪》,其中也列有"皇帝养老于太学仪";考察其具体仪式,已经与唐礼截然不同。其仪大略为:皇帝至太学,酌献文宣王;皇帝谒文宣王毕,即御坐南向;由太常博士揖三老五更入,至堂上当御座前北向躬揖,皇帝为兴;三老五更以下俱就坐西楹之东;殿中监、尚食奉御进珍羞及黍稷等,先诣御坐前进呈,遂设于三老之前;尚食奉御诣三老坐前,执酱而馈讫,尚転奉御诣酒尊所,取爵酌酒,奉御执爵,奉于三老;史臣执笔录三老所论善言善行;毕,三老以下降筵,三老五更于堂上当御座前,北向躬揖,皇帝为兴;三老五更降阶出门。
与唐制相比,政和养老礼除了多酌献文宣王之外,养老的仪式也截然不同。唐代养老之礼,皇帝要亲迎、礼拜三老五更;而政和礼仪,皇帝御座南向,由太常博士揖进三老五更,三老五更至御座前,北向躬揖行礼,皇帝为兴而已。唐礼,皇帝执酱而馈、执爵而醅;政和礼文,天子御座不起,由尚食执酱而馈,尚酝执爵而醅。唐制,皇帝送三老五更出门;政和之制,三老五更至御座前行揖礼告别,皇帝为兴。在政和养老仪式中,本当"屈尊"行礼的皇帝是高高在上、端坐上位,本是被"以父兄礼事之"的三老五更,则变为躬揖行礼的卑臣,皇帝屈尊以事三老五更的养老礼传统至此荡然无存。这种变化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宋代礼文中"父兄事三老五更"的礼仪传统,转变成为"尊君、卑臣"为前提的"优待"老者的仪式,正是"适时"的认识在礼文修订方面的反映。
作者:王美华